汉字研究的新理念与新视觉(讲座)

200333 上海晋元高级中学 梁开华

 

本次讲座准备说五点。一.与时俱进看汉字;二.从文化内涵到信息价值;三.几个汉字研究的新视觉花絮;四.汉字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亟待解决的若干问题;五.简介《汉字信息学》与梁码输入法网站。然后与同学们简短互动交流,适当解答一些相关的提问。

我看客套话就不多说了,简言之,和大家共同探讨、相互学习,互勉于汉字研究的一些思考与探索。下面就从第一个问题开始。

一、时俱进看汉字

汉语是中华民族共同使用的语言,是我们的母语;汉字有数千年的存在与使用历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而且最具生命力的可以说是独特无二的书面文字,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象征。汉语,特别是汉字,经历过多次复杂的精妙绝伦的演变。我看不用说是专家、学者,不用说是文字爱好者与高级文化人,一个平平常常的普通中国公民,说起我们的母语,说起我们的汉字,都会津津乐道,有数不清的话题与内容,有讲不尽的趣闻与轶事。这当中,就未必有你曾听说、你曾知道的。只是表达的层次与方式,解说的深浅与多少,有所差异而已。

那么,从我们今天的视觉看汉字,引为关注的是什么呢?有些是大家不太留神的,不去怎样想怎样思怎样分析的。然而,其中却影射不少微妙的道理,给我们以与时俱进的启迪。让我们来看一些例子:

比如“桥”,这个字产生的物质基础是树干。“镜”,是金属铜的薄面浇铸打磨的产物。”,原系陶制品;但后来是怎么写的呢?“钵”,改金属制品了。这不表明汉字当中也隐含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吗?!虽然,把什么汉字随着社会进化都去改变掉,革新掉是不可能的,但“发展是硬道理”,事物的必然变化与演进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迟早将要出现、将要发生的,这却耐人寻味、发人深省。对待汉字同对待任何事物一样,抱取僵化的动弹不得的态度是不对的。

比如“覃”,作为姓,有“tan”、“qin”的不同,“隗”(weikui)也是如此。这表明姓氏的形成与演变,是比较复杂的事情。中国幅员辽阔,远古原始群落的交流制约于交通、经济等等,都用点与线条的笔画组合按方块汉字的方式沟通信息,就很不错的了。出现异体字,出现多音字,又有什么好奇怪的呢?但又不能不看到,一旦大一统的局面形成,一旦东南西北的炎黄子孙,包括民族的交汇融通,都以龙的传人一致于华夏文明,那种字的整理,音的整理,复杂与麻烦的程度也就不言而喻。只是为了交流与应用的需要,异体字中必须择一为正字;同样是为了交流与应用的需要,“异读”问题就不能轻率处置。为什么这个读音要保留,那个读音就不要呢?如此历史的成因几千年来,也就这么地存在着,延续着。

然而,尽管如此,历史的冲刷是无情的,那么久长的悠悠岁月推转至今天,许多汉字的古怪异读毕竟被人们逐渐淡化了。现代人还以“乐乐乐(lèyàoyuè)”为炫耀,实在没有意思。另一方面,一些新读取代旧读(比如“郗:chī-xī”,“焘:dào-tāo”,成为很自然的事情。红军时代有个政要叫“张国焘”,tao不会去念着dao的。而“焘”又是“帱”,这些烦人的例子很多。既然汉字的读音有新读旧读一说,为什么不把这种与时俱进的现象得到更多应用的张扬呢?!

我们知道,汉字书写还可以艺术化,即便到了近现代,毛笔已不是日常的书写工具了,硬笔书法仍具有艺术品位。古往今来的文化人、书法家等等,书写作用于汉字定型的例子还是很多的。如今的不少简化字,有些就是源于古代书家的创举。然而,书法隐含书写的法度以及艺术理念,偏颇之处就是过于强调汉字的方块化。比如“厶”,就是“私”的古字,笔者认为就很好;也许就是出于方块与美观的追求,成了结构汉字的字形了。这样的例子还很多。比如“丂→考”,“乇→托”,“朿→刺”,“臿→插”,“畺→疆”,......如果“彐”、“”、“匚”、“夬”等等,今天还是字,我看一定是好处多。汉字变迁同任何事物的演变一样具有两重性。某些笔画非常简单的古字消亡了,编者认为是很遗憾的事。

死字的消亡与新字的产生都是事物发展的两个方面。造出的字如“曌”、“她”、“猹”、“饻”等等,都有很不错的背景因素。比如“饻”,老解放区的工资单位,由“衣”和“食”组合,真是妙不可言!简化字则是相对集中产生的一批新字,且不少包括偏旁的简化如“夹”、“钅”、“饣”、等等,都是很成功的。当然也有不如人意的,这里就不展开了。

如上所述,可以体会到其对应内容之新奇有趣。但是,请注意,本人强调的主要精神还在于“与时俱进”。就是请大家想一想,在这些例子当中,我们能够感悟些什么,它们对汉字研究之理论与实践,在思想上与方向上,应产生哪些积极的理想的作用与影响。

二、从文化内涵到信息价值

提到汉字,其音、形、义的浑然一体与字母文字大不相同。汉字所蕴含的知识背景与人文背景极大地丰富了汉字的文化品位。古今中外痴迷于汉字魅力的基本原因,其主要道理就在于此。汉字研究的文化范畴往往是汉字文字学的主体内容。千百年来的学术基调就是这样的。我们看到不少专家学者剖析汉字问题,都是阐述它知识背景与人文背景的奇特与奥妙,汉字也确实是这样熠熠多彩。比如我们来看“车”这个字:“”,是不是忒形象呵!“”,不用说,也看得出是“马”;“”、“”,即“”、“鱼”......但是,老是沉缅于此,汉字研究也就走近了死胡同,难以与时俱进了。现代社会以信息为标志,信息意义上的认知判断上升为主要的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这是时代进步的必然。就像艺术形式上的唐诗宋词元曲与明清小说,您对于诗词再热衷,指望再出现一个唐诗宋词的平仄天下是不可能的。笔者对于汉字文字研究的一个重要的创意理念,就是必须自觉地由文化内涵的范畴向信息价值的范畴倾斜。这不是说要舍弃汉字的文化内涵,正相反,应在熟知汉字文化内涵的基础上融进信息层次的新理解新判断,进行信息价值的变通与剖析。我们可以从下述几点去感觉去体会。

文字从象形到符号才是进步。汉字是讲拆分的,比如“日、月→明”;而“明→光明、明亮”。字的结构是词的缩影;词的组合又是字的结构的延伸。汉字的由来是笔画、字形的组合,这是一个互逆过程。古往今来,“拆字”往往是文化人十分感兴趣的事情。但是,从信息角度审视这个问题,就必须从“义”的观念向“形”的观念转变。比如“章”,本义是“十”、“音”,但现在认为“立、早”更协调更理想。当然,另一方面,“彭→十、豆、彡”,不作“土、、彡”之类解,表明拆分以成字为标准。

“拆字”很带有主观刻意的成份,有时搞得你啼笑皆非。热衷于“表形”的编码者说,“全”应该这样:“亼、十、一”,真是不伦不类;“里”有分作“甲、二”的,有分作“田、土”的;凡此等等,不一而足。汉字爱好者不是“拆字”先生。研究汉字如果对汉字分拆没有理论支撑,没有相关准则,势必混乱不堪。由于搭积木一样的汉字拓扑结构,是汉字成因的本质。众多的造字法就是以字块组合为基础的。讲究汉字分拆,这个矛盾无从回避。那么,分拆的标准是什么呢?

这就是以三分为前提。能够三分的一律三分;难以三分的,一块、两块、四块(多块),自身形态是怎样就怎样。这样一来,问题立刻简单了,明朗了。比如“米”,独体;“李”,二分;“疑”,四块,十分明确。比如“男→田、力”;“里”,不分,同样十分明确。“章:立、日、十”;“彰:立、早、彡”;“赣:章、夂、贡”,显得很自然。因为三分是前提,“赢→亡、口、”,上中下结构。“”怎么信息表示,对应于O(白搭)就是。

这样,不上规矩的汉字拆分老大难问题,也就轻松解决了。但是,您要从“汉字读半边”的老概念中解脱出来。即不要总是二分汉字,而是以三分为前提。比如“路:足、夂、口”,但“践:口、止、戋”。类此很快就会习惯的。

建立字块概念,淡化偏旁部首意识。偏旁部首概念流行1800多年了,从汉字的信息层面去认知,汉字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已。和其他的任何组成部分一样,可以用“字块”的概念规范起来。这样,那种强行把汉字进行偏旁部首归类的机械做法,相应带来的种种麻烦与不妥全都消除了。以有序字块来表达汉字的信息操作方式不待说又自然又简便,种种牵强犯难的问题迎刃而解了。

●笔画、字形的信息处理,从“形”的角度来认知理解汉字,用字块概念规范之,以三分为前提对汉字拆分,上述观念的框架已不再立足于文化内涵,而是充满信息的气息了。诚然如此,笔画、字形,一概使之信息化。笔画只分“横竖撇点折”,太粗略,也不科学。笔者分它为两类:简单笔画,“横竖撇点捺提”;复杂笔画,“钩”与“折”。过于特殊的,“○(零)”,对应于字母O。字形分三类,⑴可予称谓的。如“犭(反旁)”;⑵与近字字形对应的。如“(羊)”;⑶其它的,夯不郎当都对应于O

这样一来,奇奇怪怪、形形色色的字形都有明确归宿了。什么样的其他划分、定性都用不着了。以往文字学研讨字根,这样那样,多少多少,多烦人哪!

三、几个汉字研究的新视觉花絮

实际上,前面提到的一些问题,都具有新意,与以往文字研究的方式与内容可以说完全不同。下面还要着重谈一谈汉字研究的一些全新视觉。

1. 哲学视觉

首先,哲学范畴的如何如何这里不去展开。哲学理念的指导汉字研究则很有必要建立概念形成意识。哲学讲究“度”,度就是事物本质的临界。比如0°C100°C是水的液态。把“度”的概念用于汉字研究,一个重要的着眼点就是“字”与“字形”。生物的大类中,动物与植物是很主要的两大支。但它们也有临界,就是单细胞生物。分析汉字的字与字型的临界,对于汉字研究的理论与实践,都有特殊意义。首先应清楚字与字形的本质区别在那里。本人的界定方式就是可读不可读。也就是说,凡(字)都可读。不可读的则一概归于字形。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有的方块点线符号,本来是字,失去生命力了,比如“彐”;有的本来不是字,简化成了字,比如“声”。这类现象,也就追溯到字与字形的临界。也就是,势必有一类方块符号,介于可读不可读之间,怎么给它们一个字与字形的明确判断呢?本人的理论设计是这样的:

●是否是“字”,暂以目前的字典收录为准。

●有些古字现在不用了,但信息处理时,“恢复”它的读音。比如“厶”、“乇”、“夬”、“畺”,等等。

●有些字成为字的一部分时,则看作字形了。比如“孑孓”的“孑(jie)”,用于字的左边,则是“字旁”。

推而广之,字与字形的临界判断,都按这样的设计处理。

2. 应用视觉

汉字信息价值的直接体现,当然是用于中文信息处理。刚才说到的一些古字给它一个读音,就是应用理念的一个做法。古往今来,先人们由于信息思想十分单薄,不重视简单汉字的作用。另一方面,字的使用频度因社会进步而变异。个人对此绝对无可奈何。陶器时代,“缶”一定是常用的,现在,这个字也许很多人不认识;“舟”还算维持着一定的认知度,但频度序号已不断后移。“殳”是一个高频字形,结合度也不单一,作为字却“奄奄一息”。今天研究汉字,这类现象就不能熟视无睹。有些不知不觉的事,认识不到时,体会不到它作用的举足轻重。比如环境污染问题,循环经济问题,我认为某些简单结构的字的意义有所类似。因此,从信息角度看,有些字“应该”会识读。比如“巳”,“爿”,“幺”,“弋”,“豕”,......

3. 统一视觉

所谓统一,首先应建立在标准与规范的基础上,这才使统一更显现质量与品位。汉字规范化的要求早就提出来了。但规范的标准程度以及到位程度还不是很理想的。文化上的标准问题是一个科学性的问题,学术性的问题。如果在科学性上学术性上还存有毛病,规范就难以彻底,更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统一。按科学的信息化的眼光审视汉字各相关要素的学术规范。本人认为,在笔画上,笔顺上,字形上,汉字的理论体系上,包括汉字检索法、字库模式等等,都存在有一定程度的欠缺。这种欠缺,应在汉字研究的新理念上进行修正,要在新的统一的高度与气魄上予以合理的定性、定型、定量工作。可以说,本人在这些方面,都已有了较长时间的思考、探索与实践,有了一个基本的模式、框架及操作方式。关键在于,有了宏观的统一的思维理念,才有走向成功的理论与实践的正确方向。简单地举个例,现在的计算机汉字应用,输入法就没有一个理想的统一模式。这种输入法与汉字检索法的谋求一致,难道不应是汉字研究的重要的努力目标之一吗?!

4. 发展视觉

有了发展的视觉,我们的视野,也就会开阔得多;相应所做的工作,从文字方面来说,即便是研究工作,也就会高屋建瓴,也就会瞻前顾后。就是说,既要尊重传统,重视大众心理与认知习惯;又要兼顾未来,与社会发展时代进步高科技前景结合起来。刻板于古董意识而保守,迁就于庸知俗见而平常,实不可取;与语文教学、汉字文化严重脱节,凑合牵强、实用主义,也不是正路。总而言之,汉字研究要有战略考虑,又要立足于科学、立足于学术。是高品位上台面的,是上对得起祖宗、下对得起子孙的。是在各方面各环节显得协调合理的。没有气魄不行,蛮干也不行。

比如说,汉字研究,本人认为在汉字标注方面,就要有全新的格式;在汉字繁简体方面,就要有重新的推敲与认定;在电脑应用方面,就应造出集多功能于一体的汉字计算机!连这样的建设意识奋斗意识都没有,还谈什么用发展的视觉看问题?!还谈什么汉字研究的新的理念和新的方向?!

四、汉字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通过前面的阐述,我们也就能够理解,对汉字研究,由新理念新视觉所决定,也就出现新的方向,产生新的内容。本人以为,有这样一些十分紧要的问题:

1.   思想认识问题

汉语汉字给人以难认难学的错觉,其实即便是文言文时代到中国来的外国人,很快精通汉字文化屡见不鲜;今天在中国的老外留学生,学成如大山这样的外国人不在少数。尤其是汉字的高效应用和形象魅力,就有外国学者提议全世界通用汉字书面语言,各国形成自己的读音。真是特有创意。然而现在本国都有不重视母语学习的倾向存在,实在令人痛心。

今年9月份,上海已开过为2010年世博会筹备的“语言环境建设”国际论坛会议。其中有一个议题是“汉语的国际地位分析和国际化进程构想”。7月份,北京还召开了“世界汉语大会”。可见汉语汉字走向世界的问题,已经刻不容缓地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那么,对于汉字研究来讲,也就不能不思考与之对应的问题。就是作为汉语汉字的国际化,究竟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有哪些事情需要抓紧去做。关键在于这样认识问题的重要与紧迫。应该看到,这个问题不只是语文界的问题,文字研究领域的问题,文化教育方面的事情。其实它与每个中国人都息息相关。特别是文化人,特别是青少年,尤其是大学生,应当关注汉语国际化的问题,争取为之出谋划策,为之探索与工作贡献才智,当然最好能有所作为。这样的问题,其重要程度,绝不亚于经济工作,生产学习。这样的认识问题解决得好,解决得快,才能与现实与未来的要求合拍。

2.工作班子问题

要使汉字研究的新方向新内容有一个正确的步骤,切实的举措,特别是实际的成果,必须有一个汇集各方面精英,特别是文字界、教育界、信息产业、计算机领域的专家学者,能人里手的工作班子。共同探讨问题研究问题规范成果。这样的一个班子,最好海峡两岸的相关人士能坐在一起;这样的一个班子,其成员最好德才兼备,坚持真理及科学面前人人平等、敢作敢为,又有眼光,又顾大局,理想地合作共事。这样的一个班子,彻底解决了一个问题,就试行颁布一个方案,一个规范化的标准化的成果。即探索是审慎的,决策是高效的。

3.攻关内容问题

务虚方面,观念性的,视觉方面的问题先协调起来一致起来;务实方面,本人认为,主要就是如上已述及这里重新强调的许多具体环节。如笔画名称,笔顺规范,字形分类,汉字分拆的理论与规则,字库建设,汉字统一编码亦即检索法,汉字标注,优化汉语拼音,重新审定汉字简化问题,汉字读音、字义整饬,包括部分笔画简单古字的处理,编撰新字典、中外汉语新教材,等等,直到建造汉字计算机。

凡此等等,内容还是相对明确的,不一一细述了。

五、简介《汉字信息学》与梁码输入法网站

《汉字信息学》是本人陆续研究汉字问题数十年写成的一本关于汉字相关理论与实践的书。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从信息角度去研究与探索相关汉字问题。在人们的感觉里,数学与文字是互不搭界的。但是,本人正是结合数学的乃至哲学的思想与理念,使汉字信息化更带有定型、定性、定量的特色。本人强调的是,比如笔画分5种合适吗?究竟应该多少?笔顺到底是怎么回事?怎样用理论规范它的必然性。比如对于点的收笔“规定”问题,我就感到很不以为然。比如“丹”、“叉”,都不应是点收笔;比如“忙”,左边先两点,“舟”,后几笔也应是先两点,横收笔。“王”与“丰”,笔顺自然有不同;同一字,比如“牛”,与偏旁“”写法也不同。因此,笔画有“先短后长”的特点;“提:”总是字的左半边收笔。严格地讲,“丩”写在左边和写在右边,笔顺应该不一样。中国人对汉字书写不讲究,这怎么行呢?有个电视剧对“声”的下半字块先写“撇”而不作收笔,简直有点糟糕。汉字文化首先第一条要讲汉字规范。比如字形,究应如何分类;汉字,要不要完善身份证号码之类的信息标记?......一个新的正确的理念,争取在大众中深入人心并不容易。比如20年前行邮政编码,经过多长时间才使老百姓自觉应用之呵!似乎中国的习惯势力的惯性更顽固些。

在进行了一系列汉字相关问题的解说以后,本人给出了一种相当简明实用的汉字编码方案:梁氏字块码。这是《汉字信息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本人要搞一个好的汉字编码,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着手实践了,1987年基本定型,直到2004年出书,才更为完善。我的学生叶丛啸,已帮我做成输入法,建设网站一年两个月了。这个网站中,还建有我个人的主页。叶丛啸为此付出了大量的精力与心血。内容更新往往一个星期就会进行一次,些微差错与欠缺都将订正与修补,力求精益求精、好上加好。输入法可供下载。应用标记是。在网站中,除了输入法简介,发明人简介,操作说明以外,下载的内容中,点击“梁码辅助”,还内含梁码查询,全拼音给出汉字,也就可显示出梁码;梁码练习则可帮你随机测试汉字用码是否正确;查检附录可使你更为掌握对用码作用甚大的相关内容。

根据本人对梁码讲课的经验,梁码确实易学好用。但也有这样的情况,有的人用用就不能坚持了。主要是没有形成较多的应用机会,不屑于当个事情去做;还有就是对操作方式,特别是相关规定不熟悉。只要您明白汉字三分为前提,认真看看附录,熟悉了相关知识规定,电脑输入十分惬意;特别是词码,实际用键比理论用键少得多。结合用好简码(附录7),应用效果比预想简便。总之,可与电脑操作类比,弄清了操作方式,比如剪辑、画图、收发邮件...达到预设的工作效果很方便;不清楚也就寸步难行。

在本人的个人主页中,含本人创作作品选的许多方面。有诗词书法,学术文章,音乐作品,自编改编数学题选,智力问题测试,等等,内容极其丰富,且学术的艺术的品位相当高。此外还有收藏品展示及问题解答等。非常欢迎各位访问浏览,祈请提出宝贵意见。梁码输入法网址

http://liangma.xicp.net/ http://liangma.wy8.net/ http://liangma.zj.com/

一旦输入网址,往往总可进入。浏览过程毫无遮拦或陷阱。许多内容可直接存盘或打印或转发等等。本人尤其欢迎联系欢迎交流欢迎赐教。网站内有留言处可点击留言,以后还可浏览留言板,也许能反馈您的相关信息。

当然本人个人主页栏目与内容颇可使您欣赏其中,感受到一种情趣,一种本人一生对学术对理论对有所建树的追求。但所有这些,只是为提高您的阅读兴趣交流冲动服务;还是为了使梁码拥有更多的支持者与使用者。说句不太谦虚的话,本人个人网页中的文章、作品与内容,您可以比较深切地感受到那种非同一般的质量、气质与档次。由此可以推及,本人发明的字块码,其易学好用,与语文教学及汉字文化相辅相成的质量、品位与特色,一定是相当上乘的。

梁码为什么就理想就优异,外界已看到相关评议。五笔王码的要学要记不够科学人所共知;纯拼音不少学生反映时间长了,字的结构都含糊了,字都不会写了;就像上年纪人知晓繁体字那样。隐患真是发人深省。其他我这里不想展开说,只准备举一个类比的例子。电视上曾放过美国曾对21世纪其间美国人的相貌外形有一个预测。我们知道,美国是一个移民人口特别多杂的国家,把未来的几十年,美国人中本国人的比例,欧洲人的比例,非洲人(黑人)的比例,东方人的比例,......人的面部数据化综合以后,得到一个标准的预测像。那确实男士是英俊潇洒,女士是俏丽优雅。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各有关轮廓、线条的融和协调恰到好处。其实这说明了一个哲学与美学的最基本原理:来自事物构成本质的组成成份越丰富广博,越有机融和,其质量指标越高。本人的编码融入因素就特多特全面,又经过相当严格化的理论与实践的推敲、筛选、论证。是既结合传统、又考虑使用习惯与认知前瞻的,以缜密理论为指导为支撑的;经过近20年打磨,精心设计而成的。本人文理艺的基础以及思维品质、执着精神都还不错。如果有一个学术或知识的奥运会,我可以争取夺一个全能冠军。这同样预示着梁码各项指标的高性能。因此,梁氏字块码一定能成为今后全国统一用编码。

但是,一个好的东西推广开,尤其在现代社会,还受着很多因素的制约与影响。有的因素则是很奇怪的,如我们辈所无可奈何的。网站建设一年多了,现在梁码在外界的影响,可以说还很小,下载的次数7000多吧;目前主页的访问次数超过2400。这里面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人家还不怎么知道;一是对于用法,还不怎么熟悉。特别有一种认知误区,以为五笔、智能ABC什么的,已普遍在用,不屑学用其他码了。也就是先入为主的心理拒绝。但我相信,只要知晓的人多起来,只要宣传媒体能介入,特别是一旦能得到教育部门,得到“官方”的仍可与支持,应用梁码的火红局面一定能很快形成。

在这里,本人不是作广告包装,这是必将形成更广泛知晓与学用梁码的一种信心。在编码问题如今早已冷寂的现状,梁码在种种困顿中终于一年以前出了书,建成了网站,有了一定量的访问与下载,应该说,成绩还是蛮令人欣慰的。有人说,梁码早十年出来就好了。不!现在仍当其时!酒越陈越香,好东西不在于能不能早点面世,而在于有没有后劲;而在于挑战与机会的终将迸发。作为我个人来说,位微言轻,能为祖国的语言文字的研究与实践,特别是今后的国际化工作,尽一份绵薄之力,当然也奢望有所贡献,平生幸甚,足可自慰焉!而借此机会,则是希望我的师长,我的同仁,我工作与学术事业的支持者与理解者,特别是我以前的和现在的学生们,有可能时则多关注梁码及输入法网站,当然最好学用梁码,多宣传多支持梁码,争取为推广梁码助我以一臂之力。有关方面,有识之士能相帮使梁码有更好更多的被宣传应用推广之机会,则本人幸甚!汉字文化的前景幸甚!本人感激不尽!十一五规划同样昭示着汉语汉字唤起更多有志之士,特别是青少年莘莘学子为之奋斗为之工作。我希望有更多的新生代准备迎接汉语汉字理想国际化的机遇与挑战。有所作为、建树与贡献。

浪费各位时间,谢谢各位听讲。下面愿予互动交流,欢迎提出问题,欢迎发表见解,欢迎批评指正。欢迎继续联系。

————————————————————————

作者简介

梁开华,男,19466月生,复旦大学数学系毕业,上海晋元高级中学数学高级教师。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特约研究员,中国改革发展理论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出版《汉字信息学》、《志情集》,主要执笔编写《高中数学综合性问题》;发表数学、社科文章100篇左右。入编《中国当代数学家与数学英才大辞典》等辞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