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的国际地位分析和国际化进程构想》
The Analysis of the International Standing of Chinese Characters
and the Concept of the Chinese
Character Internationalization
200333 上海晋元高级中学 梁开华
Liang Kaihua Shanghai Jinyuan Senior High School
(节 录)
有需全文及《汉字信息学》或互动交流者,请直接与作者联系。电子邮箱:liangkaihua1946@126.com
开宗明义,本文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对汉语的国际地位进行相关分析;第二部分,对汉语的进一步走向世界,在具体进程上,提出一些个人的构想。
一、汉语的国际地位分析
第一部分分以下三点进行阐述,这就是,汉语汉字应用的现状分析;语言国际化之影响力的成因,影响汉语汉字进一步走向世界的瓶颈因素。
1.
汉语汉字应用的现状分析
今年四月以来,短短几个月,台湾国民党主席连战,亲民党主席宋楚瑜,新党主席郁慕明,先后访问大陆,引起国内外民众及舆论的普遍关注。笔者认为,随着数十年来大陆与台湾政党交往之大门终于开启的契机,必将迎来一个重铸汉字文化辉煌的崭新时期。那种两岸学者坐在一起,严肃而认真地研讨现代理念下的汉字文化、汉字信息、汉语科学的一系列口头的、书面的、与计算机相结合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必将——而且已显得十分紧迫的——提诸于行政的教育的科技的议事日程了。
要解决好上述问题,不能不对汉语汉字的应用现状,作一个切实全面的分析。汉语是全世界应用人数最多的语种,数千年历史的打磨,使汉语汉字有着非同寻常的生命力与凝聚力,在活字印刷、计算机汉字应用速率,极光印刷照排上几度辉煌。在世界上,特别是东南亚地区,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那种对汉语汉字进一步国际化的时代要求,随着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以及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华人遍布世界各地的基本现实,已是越来越突出,越来越显著。中国是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如今国际上重大时务的探讨与决策,没有中国的参与是不可想象的;中国党和政府领导人频繁而多方位的外交活动使国际民族之林对中国的发展与进步刮目相看,对中华形象感到可亲可信可靠;诸如中国春节的传统节日,可以说是海内外普天同庆;越来越多的中法文化年、中俄文化年等等,把丰富厚重精彩独创的中华文化传播至邦外他乡;不少的国家,已经施行了国家标准的汉语等级考试,越来越多的老外,痴迷于我东方古国的灿烂文明,不放过在我国谋求商机或其他发展的机会。可以说具有世界层面的汉语汉字热方兴未艾。
但是,与此形成反差的是,汉语汉字的走向世界,远不像中国的国际地位与经济发展那样令人振奋令人满意.特别是外国人学汉语,容易形成难学难精的感觉,特别是计算机的自然处理方式以及既成印象的交叉影响,更易加重这样的感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制约了汉语汉字的进一步国际化。数十年来汉字的繁简体的交融鸿沟越拉越大,读音标注海峡两岸又有所差异,这些更使汉语汉字的学习应用与传播步履艰难雪上加霜。综上所述,汉语汉字的国际地位与中华民族的文明文化的大国地位呈现很不协调的尴尬状态。现在与将来国际上需要汉语介入的场合越来越多,使外国人同时自觉愉悦接受汉语的矛盾却愈加滞重。认识感悟这样的问题,争取尽快理想地解决之,客观上早已是刻不容缓。今年7月,在我国召开了“世界汉语大会”。
2.语言国际化之影响力的成因
世界上的语言据说有5000多种,稍有历史地位的国家往往都有本国主要民族的语言文字,甚至拥有很多少数民族的多种不同的语言文字。文字的量虽然远少于语言的量,但国际上的不同书面语言还是斑斓多彩。国际间的书面语言标准,约定用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汉语。影响语言国际化的标准有哪些呢?
●文明进程与使用人群是书面语言的流传基础,各国的较小民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现象仍很普遍;有些民族虽然有了自己的文字,终因应用的局限而湮没或濒临消亡。就像一个物种没有足够的种群终将灭绝一样。就拿我国来说,历史上出现过女书,水书等等,特别是西夏文字,一度曾有所繁盛,但现在已几乎无人可识。波兰的柴门霍夫曾发明“世界语”,可谓雄心勃勃。但无法形成广泛应用的环境基础,只能在学术会议或学术研究上召唤一下世人的记忆。
●语言产生于交流,应用于交流,传播于交流,语言生命力的最明显特征就是交流。人们的思想,社会的形态,也就是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通过交流传递信息,实现发展与进步。交流的载体,当然就是语言与文字。毋庸置疑,交流机制也就成了语言文字影响力的关键因素。
●语言文字的生命力与影响力与语言文字的质量、品位及特点息息相关。越是简明易学的语言文字群众越易接受;越是规则轻巧的语言文字越具有亲和力;越是富有人文、历史背景因素的语言文字越能凝聚人心;越是逻辑严整、隐含信息感知特征的语言文字越容易传播扩散。最易于与他国语言互动(也就是翻译)的语言当然最易形成其自然的国际地位。
●人文因素的影响也举足轻重。历史的原因,地域的关系,比如日本、韩国等中国周边国家,书面语言中使用有大量的汉字;欧洲各国语言差异较少,一个国家的公民掌握或懂得多国语言并不是很稀奇的事情。这当中,语言文字的质量、品位及特点的因素影响,随着世事沧桑的冲刷,也就渐渐地突出了起来。既然语言文字渗透着民族的属性,民族特色的烙印也就映射其中。英美人的易于奔放使英语富含随和性。法国人和德国人都具有严谨性,但前者强调规范,后者甚至刻板,同时也就作用于语言文字的影响力。
●国家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对语言文字国际地位的直接影响,这个道理很容易理解,笔者阐述从略。英国作为最先发达的资本帝国,工业革命引发军事侵略和殖民扩张,奴役所在同化了世界各地很多土著民族的语言文字。美国作为近现代崛起的超级大国,与英国使用同样的语言文字。特别是20世纪中叶电子计算机及其产业的诞生、进化与发展,以至社会发展到今天,甚至到未来,英语几乎,客观上也是,成了国际上通用无阻的最富影响力的语言文字。
3. 影响汉语汉字进一步走向世界的瓶颈因素
中华民族有不下5000年的文明史,中华大地是世界上最早形成成熟文字的国家之一。中国幅员辽阔,由北而南,自东向西,地方语言林林总总,但汉字始终维系了亿万民众的生生息息。放眼世界,中国的汉唐明清四大王朝,主动被动地与其他国家形成宽泛的交往。古往今来,中华文化在外国有着久远深刻的影响。然而,终究汉语汉字,特别是近现代,其国际地位远逊于英语,总体状况并不理想。可以这么说,汉语汉字的国际地位还不是怎么地高,怎么地尽如人意。那么,深层次的原因在哪里呢?
●汉语汉字虽然流传应用数千年,但是,应该看到,现代汉语也就是白话文的学用传播,可以说还不到100年甚至80年。文言文对于即便是如今的中国人,哪怕受过较好的教育,对其的感知与理解,与现代汉语恍如不同的语种。拿现代汉语来说,宝藏似的蕴含与仍欠完善的外在形式之间,不协调的矛盾与弊端时有所现。现在的青少年新生代,那种学习与工作的浮躁草率,漫不经心,在对待与承继文化传统与文化遗产上,也影响着语文水平的普及与提高。因此,要使汉语汉字进一步理想地走向世界,首先需解决在国内认真地学习,规范地应用,切实地提高汉语汉字的文化知识这样最起码的问题。
●如前已述,现在大陆与台湾,使用的汉字及其读音标注,还存在有相当的差异。随着时间无情地流逝,大陆的新一代,甚至包括中壮年,已经不认识繁体字;台湾、香港、澳门及海外有些地方,还在学用繁体字。汉字及其表达方式的差异客观存在,对汉语汉字国际化的消极影响也就客观存在。今天,大陆与台湾相当程度上政治与经济交流互动的大门已经开启了,如果2005年以前,争取汉字及其读音标注等等在新的基础上统一化还遥不可及,那么,从今往后这种可能性的实现,已将一步步地临近,需要正儿八经地对待,拿出研究与实施的方案与举措了。
●中国人的思维哲学与思维习惯,是不大在乎细节的,拿比如小说描写来说,对人的刻画或则粗眉大眼,或则獐头鼠目;漂亮的小伙子面如冠玉、唇若涂脂;俏丽的女孩闭月羞花、倾城倾国。共性多,个性少。对事物的分析与判断,讲精巧求奥妙,不喜欢归类与量化。就比如对于汉字,好不容易形成了偏旁与部首的字形分类概念,却极不完善。汉字读音虽然有四声,分前后鼻韵母,有卷舌与否的区别,但全国各地,含混变异多不胜数。汉字中的字形结构分类,异读字究竟有多少,汉字的信息标注方式怎样做到科学完善,汉字规模应该多少为宜,......可以说古往今来一直是笔糊涂账。在以信息社会为标记的今天,这样现象的存在与久拖难决难道不影响汉语汉字的进一步走向世界吗?
●语言文字的工具性载体是典籍资料,但由于汉字文字方式的特殊性,古往今来,汉字各相关要素的数量与顺序,一直家底不清。以至一直到现在,仍没有一个理想的更不谈完全客观的汉字检索法。汉字检索都不顺,能不影响其应用吗?
●中国人容易形成满足感,对事物数学化数据化的理解,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标准化规范化的理念,是很不敏感、很不到位的,且对于正确的要求不屑思考不以为然。在文字学上,虽然古往今来,有几次大的变革和小打小闹的进步,但总的来讲,是因循守旧、不思进取。如果不是秦王朝行政命令式地由李斯、程邈完成了小篆、隶书的统一整理工作,“书同文”还不知到什么时代才能实现;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使偏旁部首归类汉字的模式定了型,一脉相承就是1800多年;白话文的兴起也是经过不懈的文笔斗争才终于尘埃落定的;解放以后,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的汉字简化运动,随着新中国百废俱兴的建设浪潮由政府推开,也只是仅一次公布具体字简化方案。汉字编码在电子计算机上实现了输入输出以后,结合商机占据市场的五笔王码,至今仍是纯拼音码加上智能化以外占主导地位的输入法。可以这么说,没有一次变革从根本上来说是彻底的,相对能完全解决问题的。只有“汉语拼音方案”,科学性还不错,尽管仍有些小毛病,离完美尚有距离,近50年的应用推广成效斐然。但总体来讲,特别是在文字信息的标准化规范化以及结合于计算机的更上一层楼的理论与实践方面,可以说是得过且过、不敢问津、无人出头。
●提高汉语汉字的国际地位问题,是一个牵涉面很广的系统工程,首先需政府部门、教育机构高度重视,痛下决心,当作国家大事分析之研究之解决之。迈上现实之路才有所希望。另外,还需语文方面的,文字方面的,教育方面的,计算机方面的,等等,专家,学者,科学技术业内能手协同作战,全面攻关,经过若干年的奋斗,才能逐步实现之完善之。试想没有这样一个认认真真、严严实实的过程,就能指望汉语汉字的国际地位马上就能提高吗?
二、汉语汉字努力国际化的进程构想
认同了第一部分的三点阐述,关于促成汉语汉字进一步国际化的进程构想,基本上也就思路明晰了,实际上也就是围绕这两个战略方向进行:一是准备着手解决些什么问题,二是怎样一步步实现之。这两个战略方向,本人同时细化为下面的一个个具体环节、设想和举措。
1.尽早成立一个由海峡两岸学术与技术根基扎实的语文界、文字界、教育界、计算机(软硬件)界中的精英组成的工作班子,比如叫“汉语国际化工作组”,着手讨论、研究、落实一项项具体工作。这样的班子成员应当是德才兼备的、实干的、高效的、有主见的、有创造精神的,不被非科学非学术非汉字文化思想所左右的,又相当实事求是、乐于合作共事的。
2.首先议定汉语汉字国际化究竟要解决哪些问题,解决到什么程度。
下面是本人列出的工作议项构想,祈教于各位。汉字文字中的许多定性、定型、定量的问题,借这个工作班子颁布方案、规范与标准的机会,逐步整饬之、修正之、试行之、决定之与落实之。
①讨论且议定修正汉语拼音方案中的欠缺。比如
●u、ü始终明确其不同,即与ü相关的韵母,两点都不能省去。
●ai改成ae(这样拼音更准确科学);uai改成uae,可省作ue。
●uei→ui;iao→io;iou→iu。
●a、o、e单用时重复。比如“啊(aā)”,“哦(oó)”,“厄(eè)”。
●信息应用时(比如计算机输入),zh、ch、sh→z′、c′、s′; 前鼻韵母后缀n省略,改对前一字母加“′” 。比如an′→a′(无声韵母字即aa′),ian→ia′,uan→ua′,
üan→üa′,
en→e′(或ee′),in→i′,uen→ue′,ün→ü′;后鼻韵母后缀ng省略,改对前一字母加“″”。比如ang→a″(或aa″),iang→ia″,uang→ua″,eng→e″(或ee″),ing→i″,ueng→ue″, ong→o″,iong→io″。
这样,最多六个字母标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情形,统一为两个或三个。比如“双(shuang→s′ua″)”;这样,“隔音符号”的问题自动消失了。比如“皮袄(pi ao)”,“飘(pio)”;向生(xi a″ s′e″)”,“项世恩(xi a″ s′i ee′)”。
如此改进的意义不仅是在于免除了隔音符号,准确了ae,uae,两个或三个字母表示一个汉字,印刷品印制对应更可整齐美观,更在于数量很大的用户计算机操作时,汉字输入习惯用纯拼音,这就极大地减少了敲击量。
②讨论且议定简化字中,哪些确定且通过,哪些需重新议定或恢复繁体。
③使笔画信息化。习惯的笔画分类,就是“横竖撇点折”,过于粗略,也很不科学。宜分为简单笔画、复杂笔画两类。简单笔画运笔走向不变,分“横竖撇点捺提”六种;复杂笔画运笔方向改变,有两种,带钩的即为“钩”,不带钩的都是“折”。
笔画的信息表示有两种方式。即
横 竖 撇 点 捺 提 钩 折
H S P D N T G Z
1 2 3 4 5 6 7 8
特殊笔画如“○”,即数字“零”。对应于字母“Ο”,数字“0”。
④使笔顺理论化。本人对汉字分拆,建有字块理论。笔顺的最佳理性分析,笔者以为就是按字块理论去解释了。可参看拙作《汉字信息学》。本人对笔顺的理解与规范,基本上与现行规范样本相同,个别处有区别,详见《汉字信息学》之附录6。最主要的差异集中于比如:
里()→(
);
叉()→(
);
舟()或(
)→(
)。
建议笔顺法则中去掉关于“点”的补充规定,增加“先短后长”。比如“王”,横收笔;“丰”,竖收笔。
⑤让字形科学分类。汉字的信息处理,如果结合到形,最头痛的就是不具读音的字形面广量大,究应如何解决。笔者经过长久的研究探索,认为宜分为三类。⑴可予称谓的。比如“犭(反犬旁) ”。信息表达时与“特征字”(即字带框的)对应 ⑵与近字字形对应。比如“
、
(羊) ” ⑶其他字形。一律对应于字母Ο。
这样,就避免了对字形的强行量化,以及这样那样烦琐、不科学的人为规定。
但是,有两点值得提醒:
●要熟悉且掌握相关字与字形的关系。有些字与字形的关系较清晰,也许不说明也知道。比如“ 、(木) ”;有些则需了解与“学习”,其实一点说也就明白了。比如“
(止) ”,“
(正) ”,......
●哪些字形属可予称谓的,那些字形可作近字类比,要讨论与议定。明确的量化。本人拟有样本。请参看《汉字信息学》附录1,附录2。
⑥完善汉字文字学理论。比如笔者的字块理论(参看《汉字信息学》),能十分理想地与信息处理所涉及的相关实践结合起来。有了好的理论的指导与支撑,许多棘手问题也就可迎刃而解。特别是,相关的解释,据此设计的对应问题方案,也就显得科学合理,融和自然,易学易用,且与语文教学、汉字文化相辅相成。由笔者字块理论所拟定的“定型字表”(参看《汉字信息学》附录4),把信息处理时不能分拆的汉字量化为324个。本人定型的原则,与“独体”的概念还是略有区别的。
⑦讨论与议定汉字的频度与规模。GB二级字库模式已很长时间没有更新,显得陈旧且影响理想操作。
笔者认为,频度是一个相对的甚至会变动的概念,序号并不能真正对应于频度。频度必须和字的级、档归类结合起来,才能显现其意义。比如有意识地把频度相近的非单字词,特别是“联绵字”,组接到一起,才更显现其意义。笔者在“汉字信息学”中拟定的汉字规模是这样的:
第一级经常用字1024个。其中第一档最常用字512个,第二档颇常用字512个。属于前者的字,不妨标为1/1;属于后者的字,不妨标为1/2。
第二级次常用字1024个。其中第一档较常用字512个,第二档尚常用字512个。
第三级基本用字2048个。其中第一档频高字1024个,第二档频低字1024个。
第四级生冷用字2048个。其中第一档稀用字1024个,第二档罕用字1024个。
第五级预备用字2048个。其中第一档准保留字1024个,第二档可淘汰字1024个。
这样,第一、二级累计2048字,为小学识字规模;至第三级累计4096字,为初中识字规模。统称“基本字表”;至第四级累计6144字,为高中以上学历识字规模。统称“通用字表”;至第五级累计8192字,为典籍资料收字规模。统称“典籍字表”。
是不是更多的字就不要了?首先要搞清一个理念,汉字的优势之一,就是字义之对于概念的相对集中。1000字左右就能覆盖使用频度的90℅强;就是由字组词的高度机动灵活,这样的优势是字母文字所望尘莫及的。因此,汉字规模并不是字越多越好。一部通用的工具字典,收进8192个字足矣。当然特殊的专业化的语文字典,可以多收一些,包括计算机的字库设计。一方面,6144个字或8192个字;另一方面,更多的字启用特殊的功能键去打开以调用它们。一句话,字的使用要有层次性。
⑧完善汉字的信息标注。今后的汉字,单单给出读音标记是很不完满的,应该加上
⑴字序号。比如8192个汉字中,“的(0001) ”自然是第1号。本人把“字”排于第0837号。
⑵级档号。比如“字”,本人拟定为第一级第二档。即1/2。
⑶汉字编码。比如本人的“梁氏字块码”,“字(ZGZH) ”。其中第一码是其声码,第二码即“宝盖头”中“盖”的声码,第三码对应于“子”,第四码对应于收笔“横”。
关于“梁氏字块码”,已建成网站(网址 http://liangma.xicp.net/ 或 http://liangma.wy8.net/ 或 http://liangma.zj.com/ ),应该是最适于通用的统一汉字编码。
⑨审定集优势之大乘的汉字检索法,编排崭新内容、形式的字典。比如“字”,标出时应该是这样的:
然后是释义。
其中的编码,就是统一通用的汉字检索法,不妨选用“梁码”。
同时要说明的是
⑴比如用“梁码”对汉字典籍排序,除了易学易记,准确性高以外,其优势还在于
●重码率低。二级字库一码最多对应七个汉字,且仅两例。真正实现检索上的一步到位。
●包容量大。由于用码平滑程度很好,字量增大,重码仍很有限。其他编码很难这样。
●识读有困难的汉字,有很好的处理办法。第一码对应汉字音节第一字母,这已使汉字有了很好的分流。识读不准的字,上下结构的归于U,左右结构的归于V,其他结构(包括全包围,半包围,独体等)的归于I。这样,进一步增加了检索的便利。
●编码方案有严缜的理论支撑,与语文教学、汉字文化相辅相成。本人是搞数学的,对哲学又很感兴趣,深切体会数与量的信息价值。梁码正是建立在与数、量、信息理念紧密关联的基础之上的。
⑵一部字典的正文部分按比如字块码编排以后,辅助检索可以有两种方式,一种就是汉字读音方式;一种叫做“汉字笔画数字编码”。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纯客观性,又重码很低,可一步到位。请参看《汉字信息学》的常用字表十画字举例。
⑶顺便指出,借新出字典的机会,对异体异音字进一步整理。除去掉死字外,不具生命力的读音,或以新读取代旧读(比如“郗Xī旧读CHī”),好好地清理一番。不必僵化于过老的古董,不必婆婆妈妈。同时,又可适当恢复一些笔画简单、结构常用的古字用法,甚至赋予新义。比如“厶”,“彐”,“殳”......
⑷与新出字典的过程同步,就是语文教材上改进内容的有机穿插。对外来讲,也精心编出理想的供不同层次需用的老外汉语教材。
⑩设计功能齐全又简单实用的汉字计算机。如果实现了计算机本身的硬件汉字化,也就是把字库,编码方式,一应操作系统,包括上网(网格化),符号、公式编辑,画图,音乐、摄像处理,相关统计,字、词典......都能在计算机模块化的做于芯片上实现之,那该多好!根据汉字窗口,网格研究,“龙芯”设计的经验,软、硬件的实现都应不成问题。功能的完善化也许不能一步到位,那么采取部件召回更新制度。三五个回合,很快就上去了,就理想了。要有个长远的全局的观点。汉字的理想国际化,不实现电脑的理想汉字化,显然是不爽的。汉字计算机是笔者上述①――⑨的前提所自然形成的结果。当汉字检索方法,计算机汉字用法都举国一致的时候,对汉语汉字的学习应用与传播的意义与作用可想而知。不下决心实现这一步,难臻汉字国际化的理想境界。
在汉语汉字更好地走向世界的进程构想上,笔者提出了①――⑩的十大工作指标。这十大工作指标理想地进行与实现,都有赖于笔者所提出的相关工作班子的建成以及相关工作的一步步开展与落实。每一个环节,都需经过反复的讨论、研究、试行与落实。成功一个进程,就作为一个法规性的文件颁布一个方案,一个结果,一个汉语科学以及汉字文字学上的一种标准。这样标准的指定,必须瞻前顾后,既要尊重传统文化,又要尽量预见未来的发展。
至于将来比如在国内外筹办促进汉语汉字学习、应用与推广的相关学术或工作机构,包括人员的培养与集训,如此等等,本文展开从略。
3. 汉语国际化的前景展望·结束语
人类的社会发展到今天,使中国特别是经济的腾飞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契机。中国人民在党和政府的强有力规划领导下,把握了机遇,驾驭了挑战。20多年结合改革开放形势的不懈奋斗,东方古国日新月异、蒸蒸日上,在快步走向民族振兴的年代里,汉语汉字进一步走向世界已不单是中国人民的美好愿望,也是全球格局的自然必然的期待。现在,这样的问题随着中国在国际事务中越来越多承担责任、义务与主角的同时,比如2008年的奥运会,2010年的世博会,已显得努力与实现之紧迫。今年海峡两岸形势的变化已使两岸学者共同关注与解决这样的问题有了可能。相信特别是台湾的有识之士一定能以民族大局为重,为这样的千秋伟业贡献才智贡献力量。应该看到,继续推动汉字简化的方向,推行汉语拼音方案(当然指更优更好的方案),是科学的进步的选择;应当看到,比如如上①――⑩的进程目标的实现,是怎样不易的过程,有多少棘手的环节。只有努力去做,抓紧去做,才有可能转化为现实。笔者衷心企盼,亦能为此尽一份绵薄之力;笔者衷心企盼,在不久的将来,会迎来一个汉语汉字理想国际化的火红局面。不仅中国人会把母语学得更好,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也会视汉语汉字的学习与应用为自己的自觉需求,痴迷陶醉于汉语汉字的深厚底蕴与无穷魅力;在全球各地推行世界汉语,到中国闯创事业。汉语汉字的与其他文字截然不同的表达方式与表现形式,由于与字母文字的显著反差,谁个能够说,不正是国际通用语言的理想模式呢?
展望汉语国际化的未来前景,可以说一片光明。笔者首先对此充满信心。简单地归结起来,有这样的基本理由:
●新中国的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从党和政府的最高领导,到全民上下,数十年的奋斗与成功举世瞩目,综合国力年年跃增,国际地位蒸蒸日上。诚所谓国强语盛,世界各地汉语热势不可当。这是时代发展必然而自然的趋势与要求。
●中国对世界各地的老外创事业、谋发展,特别是新一代青年,特供了较易取得的机会。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东方古国地域广,名胜多,神秘诱人;中国人朴实好客,谦诚待人,特有亲和力。
●从语言本身来说,汉语常用字少,组词灵活,行文精炼,内蕴丰富;汉字有魅力,又具有艺术的表达方式与表现形式。
●汉语汉字与各国文字特别是音节文字反差大,对互译以及各科学学科,特别是自然科学的表达,存在天然的长处与优势。
●一旦应用于计算机,本来汉语文章就简洁爽快,输入输出更以速度见长。比如“国际化”,英语:internationalization;汉语三、四个键就解决问题。以字母为媒介编码对应方块汉字,这样的模式与效益,哪国文字能做得理想呢?
让汉语汉字充分张扬其长,变抑其短,像目前的英语一样,成为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爱学爱用的语言吧!我中华民族每一个龙的传人,特别是青少年一代,戮力同心为此努力为此奋斗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文献
梁开华,一些汉字文字新术语的建立及其意义,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1996年第2期;择要,中国新时期社会科学成果荟萃·第三卷,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1月版。
梁开华,入世、汉语(字)应用与中文信息处理,现代教学研究,2002年第3期。
梁开华,汉字信息学,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简介
梁开华,男,1946年6月生,复旦大学数学系毕业,上海晋元高级中学数学高级教师。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特约研究员,中国改革发展理论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出版《汉字信息学》、《志情集》,主要执笔编写《高中数学综合性问题》;发表数学、社科文章100篇左右。入编《中国当代数学家与数学英才大辞典》等辞书。